儲能發展離不開政策牽引。
據碳索儲能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央以及地方針對儲能產業發展制定的相關政策超400條。其中,中央針對儲能發展出臺的政策44條,地方針對儲能發展出臺的政策超360條。
中央、地方齊發力
從政策發布主體看,中央政策發文部門以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為主;地方政策則主要以地方發改委、工信廳等為主。從政策內容看,中央發布的政策視角更宏觀,關注新型儲能技術發展、標準規范及運行安全。
比如國家能源局今年2月發布的《國家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監測信息平臺電站接入規范(試行版)》,文件便從接入方式、數據安全、通訊規范、數據規范、編碼規范五個方面規范了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接入。
再比如工信部今年2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便把儲能、氫能以及生物制造等視作未來能源與未來制造業。
指導意見提出要聚焦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等電力系統各類應用場景,開發新型儲能多元技術,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所需的儲能技術產品矩陣,實現多時間尺度儲能規模化應用。
整體看,中央層面出臺的政策注重發揮對產業的牽引作用。相比之下,地方政策則多著眼于產業發展。
比如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的《湖南省鋰電池及先進儲能材料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通知,便明確結合省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推進“新能源+新型儲能”融合發展,擴大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應用場景,加快培育穩定的新能源領域儲能市場。
再比如四川省經信廳印發的《促進釩電池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便表示將充分發揮本省清潔能源可開發潛力大、釩鈦產業基礎好的優勢,搶抓新型儲能發展新機遇,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多端合作、示范先行、綜合施策”的釩電池儲能產業發展體系。
另外,碳索儲能網注意到,地方政策除聚焦新型儲能產業外,還聚焦工商業分時電價與電力市場運行機制。
碳索儲能網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青海、河南等省已調整地方工商業分時電價。比如,今年5月河南便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合理拉大峰谷電價價差,引導用戶在電力系統低谷時段多用電,為新型儲能發展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還圍繞電力市場改革出臺了詳細文件。
比如,今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做好2024年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中長期交易有關事宜的通知》,便強調要充分發揮儲能靈活調節資源作用,鼓勵獨立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
再比如,今年6月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發布的《山東電力市場結算實施細則及計算比例(試行版V1.0)》(下稱“細則”),便附帶了54個計算案例,為山東開展電力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零售市場等電力市場結算,以及與山東電力現貨市場相銜接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結算提供了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細則發布不久,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會同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山東省能源局便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依程序宣布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得益于此,山東也成為繼山西、廣東后,全國第三個電力現貨市場轉正式運行的省份。
儲能還需政策牽引
從儲能發展現狀看,儲能的高質量發展仍需中央、地方在政策端發力。
碳索儲能網認為,目前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兩大難題。其一是建而不用,其二是虛火過旺。
先看建而不用。據中電聯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裝機規模達10.5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比重達36%,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
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攀升,國內新型儲能裝機規模也在攀升。2023年全國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超260%。到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
不過,從運行情況看,新型儲能項目卻存在“建而不用”的情況。今年4月舉辦的第12屆儲能國際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指出,2023年電網側、用戶側、新能源強制配儲項目平均利用率指數分別為38%、65%、17%。
那么,是何原因導致“建而不用”的呢?
深究看,新型儲能項目“建而不用”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建而不用”源于業主對儲能設備運行安全的擔憂,另一方面,“建而不用”則與電力市場機制不健全有關。
某種程度上講,市場機制不健全的影響要勝于安全焦慮,因為市場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儲能投資的商業閉環。
在碳索儲能網看來,要想打破“建而不用”的尷尬,關鍵在于健全電力市場交易機制。而電力市場交易機制的健全則需要各級政府在政策端繼續發力。
再看虛火過旺。眼下,儲能市場正上演價格內卷,儲能系統每瓦時報價已進入0.5元時代。與此同時,儲能電池產線產能利用率不高也令市場擔憂不已。
2023年第十屆G20—鋰電峰會深圳公報曾預警,2023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60%,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不足55%。
與市場競爭殘酷相反的是,儲能企業數量的增多。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半年內成立的儲能企業高達41307家。一邊是市場競爭的加劇,一邊是市場涌入者的增加,儲能要想高質量發展顯然要去虛火。
在碳索儲能網看來,儲能去虛火除了發揮市場作用外,還需依靠政策引導。比如,工信部上半年修訂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表示,將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總而言之,儲能今后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