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池等5大產品碳足跡國標來了!
為加快推動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進一步完善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生態組織編制了在向行業主管部門和代表性企業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發布了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電動汽車、玻璃、水泥《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 平板玻璃》等5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意見截止到2025年4月30日,這意味著正式稿將在之后陸續發布,這五大行業將迎來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國標。
2024年,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印發的《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出臺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初步構建。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制定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
《實施方案》明確,優先聚焦電力、煤炭、天然氣、燃油、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氫、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制定發布核算規則標準。
《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輕型電動汽車(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顯示,我國電動汽車銷量高速增長、電動汽車出口持續擴大、電動汽車制造碳排放占比持續升高。
從單車角度看,電動汽車從搖籃到大門的制造碳排放約13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動力電池碳排放占比約在40%,由于電池制造碳排放較高,電動汽車制造碳排放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從單車全生命周期角度看,電動汽車制造碳排放占比約為其全生命周期的40%,其中原材料獲取及零部件生產階段占比較高。
據《汽車、交通、能源協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徑與政策研究》報告測算,2023年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總溫室氣體排放約13億噸,其中制造環節占比約15%,但隨著電動汽車滲透率的增加,整個汽車產業制造碳排放占比將顯著提升,預計到2030年和2050年,汽車產業制造碳排放占比將上升到27%和50%。在此背景下,對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汽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我國汽車產業鏈長、行業集中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據統計,我國汽車制造企業超過三千家,其中輕型車企業近百家、零部件及上游原材料企業達數十萬家,和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產業鏈集中度較低,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亟需制訂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以促進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逐步構建以整車企業為核心的綠色低碳供應鏈體系。
動力電池對整車碳足跡貢獻較大,成為新能源汽車碳管控重點。《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動力電池(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顯示,當前我國動力電池碳排放平均水平在83.5 kgCO2e/kWh,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778.1 GWh,造成的碳排放量約6497萬噸。整車制造碳排放中,續航超過500 km的動力電池碳排放占比超過40%,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碳管控重點。
碳足跡標準能夠幫助企業識別出生產過程中的高碳排放環節,進而針對性地投入研發,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實現生產流程的綠色化、高效化。促進行業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這不僅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還能促使整個行業形成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