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涌動綠色熱潮 環保企業加碼海外“練兵”
一帶一路,撬動的是前所未有的市場契機,也帶來了中國企業的新一輪“暖春”。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近期陸續公布。源自政府和市場機構數據均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投資持續升溫,并逐漸呈現出回歸理性的發展趨勢。據商務部公開數據,僅在2017年前三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43個國家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近28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14%,較2016年同期上升約4個百分點。
隨著近年來全球化的深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日益增多的中國企業昂首走出去,深耕一帶一路沿線潛力巨大的市場。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雖然沿線地區的政治、制度、市場、經濟和經營風險都較為突出,但一帶一路也往往是全球競爭最為薄弱的區域,因此,作為中國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這樣也恰恰是厚積薄發的產業藍海。
“一帶一路項目將在2017年占據海外并購市場的主導地位,這些項目整合全球資源、彌補產業鏈缺口”。據國內機構預測,“十三五”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僅基礎設施合意投資需求將催生出逾10萬億美元市場蛋糕。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環保產業。此前印發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貫穿著綠色理念的頂層設計,一帶一路的底色自此有了重要遵循。比上述規劃更顯急迫的,則是一帶一路沿線的脆弱生態環境。公開資料顯示,一帶一路周邊大多為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在其加快產業轉型、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亦為我國環保產業出海提供了市場剛需。
在全國工商聯商會主席趙笠鈞看來,“以阿拉伯國家為例,當地水資源缺乏,海水淡化市場需求迫切,未來他們將更加需要綠色發電、城市供水、市政污水處理處理、大氣治理等綜合環境系統治理,對于國際先進技術、項目管理經驗以及國外資本的需求也更強烈。”截至目前,一帶一路共涉及六大走廊建設,包括中蒙俄、中亞、西亞、中巴、中東印緬走廊以及環東南亞的鐵路建設,現已陸續起步。
在產業具體合作方面,迄今多數環保企業多進行裝備和技術輸出,給主體工程配套的、單項的設備和工程相對較多,總包式、交鑰匙式的高端工程、項目和服務仍占少數。除了大型專項環保項目,其余大部分環保項目可能不會獨立打包,海外業主將更多傾向選擇大型設備工程運營服務商。從全國范圍來看,環保企業走出去并未呈現高集中度,技術含量在逐漸提升,產品性價比日漸具備競爭力。
其中,環保項目也將通過與大型央企國企合作的形式實現綠色輸出,先從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示范項目開始,模式將是PPP等各種形式、靈活處理。眾多業界人士指出,大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型項目建設的步伐在加快,已經展現出在技術、工程、資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引領國外項目的發展趨勢。
而在這期間,中國投資雖然不能包打天下,但無疑將發揮積極的“撬動”作用。值得關注的是,包括首創股份、北控水務、光大國際、博天環境在內的龍頭企業將獲益。與此同時,率先搶占布局的永清環保、三維絲,地處一帶一路省份的天翔環境、博世科、云南水務等企業也將從中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