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督察屢吃閉門羹 企業阻礙執法底氣何在?
由環保部主導的環保大督察,在規格、力度、范圍上都堪稱史上最高級別,然而,面對如此最高規格的督察,仍有企業把督查組拒之門外,甚至阻礙督察組執法。5月20日,環保部通報了7起新近出現的拒絕檢查、阻礙執法事件。接連多次吃閉門羹,企業為何膽子如此之大?背后到底有何隱情?
為期一年的京津冀環保大督察仍在進行中。為了此次督察,環保部從全國環保系統中抽調了5600名環保執法“精銳”,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展開25輪次督察。但是,自4月初大督察開展以來,已發生多起拒絕、阻礙督察組執法的事件。20日晚,環保部根據各督察組反饋情況,通報了7起新近出現的拒絕檢查、阻礙執法事件。
由環保部主導的環保大督察,規格之高、力度之大、范圍之廣都可謂是最高級別的。按理說,面對如此最高規格的督察,地方和企業理應心存敬畏、依法配合。但不合常理的是,有些企業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禮遇,還把督查組拒之門外,甚至阻礙督察組執法。
威風凜凜的京津冀環保大督察,本以為可以“碩果累累”,卻沒想到“出師不利”,僅在5月13日至18日便接連吃了7次“閉門羹”,這讓國法顏面盡失、威風掃地。面對這一尷尬現實,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企業為何膽子如此之大?環保督察陣仗如此之大,地方和企業不可能不知法,知法而抗法,背后必有隱情。根據網友反映,閉門抗法抗法大致有五種原因,針對每種原因,網友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地方急功近利。企業長期污染,加之風聲如此之緊,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不可能不知曉,之所以沒有查處,還是心里的GDP在作祟。輕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群眾的舉報不聞不問;重者打著重點保護企業的旗號予以保護,讓監管部門很難進入企業執法檢查。
網友建議:以前用“先污染后治理”的鬼話為GDP辯解,給這些SB鉆了空子,既然現在到了治理環境的時候了,就應該把環保納入政績考核,而且要作為主要指標考核,讓這些只會靠污染環境換取政績的二貨下臺。
二、環保部門受地方掣肘。雖說環保部門是直屬單位,但還是雙層管理,諸如資金劃撥、各項評比皆受地方控制,最主要的環保局長等還要通過地方人大常委會任命。這就導致一些環保部門不敢依法辦事,否則,就可能被穿小鞋。由此可見,拒絕環保督查,看似企業行為,但根子還在地方政府身上,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此類行為還會屢禁不止。
網友建議:在封疆大吏只手遮天的制度里面,搞環保督察就是個笑話,估計一個村長就能把環保督察組擋在他的封土外。環保督察就如治貪,要從高層請來尚方寶劍,否則別說是閉門羹了,被打都有可能,現在環保部搞垂改,意思是對的,就看能不能請到尚方寶劍了,很替環保部陳尚書捉急。
三、企業居功自傲、目中無法。不可否認,一些重點企業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也是地方各項經濟指標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而地方政府予以重點扶持或保護,理所應當,但前提是企業亦要遵紀守法經營。而部分企業恃寵而驕,我的地盤我做主,膽大妄為,大肆污染環境,目中無法。
網友建議:環保督察應該先干掉一批這樣的企業,所謂的殺一儆百,要專門挑這種刺兒頭干,越是牛逼越是要干他,否則這個法就執行不起來,大家會說你執法不公平,恃強凌弱,只敢捏捏小散亂污這種軟柿子。
四、查處方法單一、力度不大。立案處罰4388家、處罰金額19634.7萬余元、拘留273人、問責2976人……從這些數據來看,成績顯著,可為啥震懾和警示作用不大?原因在于這些懲罰對于污染企業,根本就無法起到震懾效果,因為與獲得的利益根本不成比例。所以,懲罰污染企業,更要懲罰其“保護傘”,唯有追究地方領導的責任,才有望打開“關門拒檢”的企業大門。
網友建議:拘留、問責、約談這種以后就甭弄了,毛線用都沒有,這么整還不如不整呢,時間久了,大家還以為你是鬧著玩呢,要來就來真格的,弄死幾個最好。李光耀整治新加坡的做法可以采取。
環保部門單打獨斗,沒有與多部門形成聯動機制。環保督查牽扯多方面的事務,比如,某些污染事件、污染企業就涉及貪污腐敗。環保部單獨行動,力量有限,威懾力不夠。只有多部門聯合執法,才能形成上下一心,齊心合力抓環保的局面,才能讓領導和企業心存敬畏,不敢違規,不愿違規。
網友建議:污染問題往往涉及利益問題,利益問題往往涉及腐敗問題,光讓環保部搞力道太弱,應該把城管配上去,不合格就砸。
面對閉門羹事件,環保督查組的處境比較尷尬,如果處理不好,或者最終不了了之,那么就勢必將起到反面作用,接下來就會面臨更多的抗法事件。所以,對這7起公然抗法事件,有關部門絕不能姑息遷就,更不能以“通報”這種不疼不癢的方式來簡單處理,而是必須深挖背后根源,從嚴從重從快處理。如此,才能殺一儆百,為今后的督察工作掃清“障礙”。
此次“閉門羹”事件已經給環保督察工作敲響了警鐘,從側面反映出了執法不“硬”的問題。所以,環保部門尤其是執法隊伍必須吸取此次“出師不利”的經驗教訓,高揚“斬妖”利劍,在接下來的執法檢查中“硬”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環保督察具有威懾力、成為中國環保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