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廢回收處理現狀:互聯網平臺應用興起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大量產生,這些電廢產品不僅具有資源性,同時具有潛在的環境危害性。因此,電廢產品的回收處理變成了一項重大課題。去年年底國務院發布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法案》,率先確定對電器電子產品、汽車、蓄電池等四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同年工信部等四部委啟動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由此可見政府越來越重視電廢產品的回收與處理,并逐漸引導行業規范化發展。
縱觀國內廢棄電器電子回收處理行業的現狀,傳統回收模式逐漸被打破,互聯網平臺的應用成為當下行業發展趨勢。作為國內家電龍頭企業的海爾率先啟動CSM系統平臺建設,將綠色制造、綠色供應鏈、綠色物流等企業生產環節整合,更有效的降低企業成本、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對此,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青島分院總經理張偉峰表示,傳統的回收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現階段需要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將電廢回收利用事業推進,而海爾的這個平臺就是很好的范例。據了解,張偉峰總經理提出的這項模式,未來將大大方便居民的生活,人們僅通過手機app就能滿足足不出戶賣廢品的需求。
不僅家電企業在這方面開辟了新道路,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也有新動作。北京環衛集團推出的互聯網+垃圾智慧分類的模式科學有效的解決了再生資源回收問題。居民可將垃圾分類后放入專用的回收桶內,通過生態卡采集數據后得到積分,積分還可換取獎勵。這項模式目前已在10多個城市推行,并得到很多居民的認可。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對電廢回收處理事業給予足夠重視。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機生產力促進中心奚道云表示,目前工信部亟待出臺一部“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國家標準,為相關企業做指導。據悉,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也是這項標準中的一個分支,未來這項平臺將用于披露環境信息和企業動向,有效監督和規范企業的綠色行為。
當然,在國內電廢回收處理行業中成功施行的案例并非僅限于此。但通過對行業現狀的了解與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將目光投向互聯網平臺,通過互聯網新模式對再生資源進行回收處理。一方面讓回收處理變得更便捷,另外新模式也更能得到新時代年輕群體的認可,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綠色環保意識。隨著互聯網平臺在電廢回收處理行業的興起,未來國內電廢回收行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