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級市場走進3.0時代 環保產業漸呈AB面
“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容,涵蓋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治理、土壤修復在內的環保投資將逾6萬億元。”在日前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如是說道。
在監管趨嚴、政策利好、資本杠桿多重因素驅動下,蟄伏三十年的環保產業自此步入3.0時代,即從單一的商業模式轉向追求精準治理成效。
在過去的5年里,環保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據中國城市報此前報道消息稱,在2017年初公布的《2016年環保產業景氣報告:A股環保上市企業》中明確指出,受經濟下行的壓力,盡管2015年以來我國GDP增長率持續下降,而39家主營環保上市企業2016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仍保持在20%左右,環保產業成長能力預期將繼續向好。
從單一治理邁向效果時代,受利好政策拉動與法規標準倒逼,環保技術服務與設備產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契機。隨著史上最嚴環保法落地與部分傳統制造業增速放緩,加之環境治理各細分領域相繼迎來重要考核節點,近年來的環保產業近乎“獨領風騷”。在工信部節能司司長高云虎看來,未來4年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綠色制造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對于這一市場的投資體量,業界普遍預測為10萬億元。
產業層面,各路資本的加速涌入,則令環保行業呈現出市場風口與生存困境并存的格局。從當前的業態周期而言,環保領域仍存諸多尚待掘金的細分板塊。正如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此前分析指出,隨著環保投資增速持續提升,迄今尚有近7成環境治理剛需未得到釋放。誠如盡管擁有極具想象力的市場投資空間,但在黑臭水體治理、VOCs治理、污泥資源化利用、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板塊仍顯落寞。
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為主的智慧環保同樣被定義為“藍海”。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隨著鐵腕治污需求趨嚴、數據造假亂象日趨嚴峻,排污企業及治污設施的智能控制分析、風險預警等新一代環境治理綜合服務產業將快速崛起。而當傳統環境治理與“互聯網+”想嫁接,智慧環保在應運而生的同時,也意味著環保產業已實現從設備產品制造向環境服務成為主體的實質性突破。
面對步入新階段的產業風向,就環保企業而言無疑是新一輪拐點。也就是,在環保釀變期間,產業格局、商業環境與項目體量也隨之迎來新的變革。來自中國經濟網的報道消息稱,截至目前,環保行業共有近5萬家企業,但平均的規模體量都比較小。而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的不再只是環保領域的企業加速產業布局,一些行業外的企業也競相搶占環保的市場高地。
嗅到政策紅利的各路“巨人”正以入股、并購、成立環保子公司等方式加速在環保領域跑馬圈地。央企和大型國企進入明顯提速,其中葛洲壩、中國石化、中國中車、國電集團等大型傳統行業巨頭都已紛紛落子環保市場。近乎同一時間,除了“央字頭”企業外,其他企業對于環保發展前景同樣抱著樂觀態度。以東方園林為例,僅在2015—2016年,其累計在手的環境治理PPP訂單已逾400億元,躋身生態環保PPP龍頭之一。
而這些被業界稱為跨界者的企業,在帶來新興動力之際,也加劇了行業洗牌的進程。一方面,在市場競爭格局日漸加劇的當下,低價中標、惡性競爭也開始頻頻重傷環保產業。正如業界資深人士宋本帥所說的,“環保的部分細分領域已面臨過度競爭的紅海,而由此帶來的后續問題終將由市場來買單。”另一方面,在行業生態將要出現更為急劇的變化之際,對扎根未穩的“小而美”企業來說可謂“生死大考”。
因而,在“藍海”與“紅海”并存的環保3.0時代,無論是初來乍到的跨界巨人,亦或是精耕多年的老牌選手,如何構建基于市場、技術層面的品質內核,將是所有環保企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