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家電這座“金礦” 或將是家電實體店的新奶酪
隨著人們家庭中的家電產品不斷增多,市場也正處于飽和狀態,使得企業不得不需求更多的盈利趨勢。于是,“廢舊家電”這一座隱藏著的金礦,將成為企業新發展方向。面對當前中國家庭高達16億的家電保有量,平均每年1-2%的更新換代率,這會成為一些在電商、連鎖擠壓下“無路可走”的家電實體店的新奶酪嗎?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家庭的家電保有量16億臺左右,按照中國目前大約4億多戶家庭計算,每戶家庭的家電擁有件數在4件左右。按照每年1-2%的更新換代率,淘汰出來的廢舊家電去哪里,其中有沒有商機可圖?保守估計這是一門高達千億的大生意。
1千億的大蛋糕,有沒有人在吃?有,但是吃相并不好看,吃得既不舒服,又沒什么價值。廢舊家電的“回爐再造”后,大量的銅、鋁、乃至金均可以循環再利用,且具備高達1千億的市場規模,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
按理說,綠色經濟應當是備受力捧的香餑餑。但現實是,廢舊家電回收這門大生意,在中國市場愣是做不起來!
一方面是家電回收的正規軍無米下鍋、吃不飽,回收的廢舊家電處理僅達到企業年處理能力的50%,大量生產力被閑置和浪費;另一方面是游擊隊鉆蠅頭小利,壞了規矩,非法小作坊和個體戶散、亂、差、毒,或非法更換零部件后進入二手舊家電市場,暗藏安全風險,或未按環保要求處理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污染環境。
1千億的市場容量,堪稱大市場,正規回收拆解企業尚在生存線上徘徊著,這不禁讓人問十萬個為什么?
正規軍缺失 市場混亂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商業市場尤甚。手握合格回收資質的109家企業,僅收納了20%廢舊家電。那剩余的80%去了哪里?大抵有三種:1、賣給了小區門口常年蹲點回收家電的小商販;2、交給了專門的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3、參與了商場或街道的以舊換新活動。
其實更多人會選擇將廢舊家電賣給商販,原因無他,方便,相對于廢舊家電回收正規渠道難覓,小商販上門拆解,搬走,簡單快捷。消費者之所以將廢舊家電回收的方便視為第一關鍵詞,一則消費者環保意識有待提高,二則廢舊家電不值錢。目前廢舊家電回收市場上,電視機50元/臺,洗衣機50元/臺,電冰箱80元/臺,空調50—100元/臺。
市面上80%廢舊家電進入游擊隊,可以說小商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居民小區廢舊家電主要貨源。但是只是把鍋甩給游擊隊,用游擊隊個體戶壟斷廢舊家電市場來搪塞明顯是不成立的。
造成以上原因之一,是制度上的缺失和監管上的缺位。游擊隊之所以熱衷于廢舊家電的回收,不是因為他們有拆解和處理能力,而是找市場的空子和貓膩,他們手中的廢舊家電,更多的是搖身一變,就變成二手家電流入特定市場,成為暗藏危機的不定時炸彈。
監管的缺失,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也讓正規軍平臺成長緩慢,大量技術服務和企業能力被閑置。2016年,獲得補貼資質的109家家電回收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但實際僅處理了7500萬臺左右。
渾水摸魚多 經營參差不齊
廢舊家電中富含鋰、鈦、黃金、銦、銀、銻、鈷、鈀等稀貴金屬,比如1噸廢線路板可提取400克黃金,是世界上最富的金礦。此外,還能提取其他貴金屬500克、銅200公斤。
經過回收、清洗、粉碎、分選及有毒有害物質專業處理后,廢舊家電中可以提煉出的大量塑料、銅、鋁等作為生產原料進入下游供應鏈。本來,廢舊家電的下一個生命周期,應該是“回收-拆解- 深度處理-再利用-再資源化”,應該是一項高起點發展的綠色循環經濟。
但是目前,國內市場將家電回收產業僅僅為拆分、組裝、非法牟利的工具,讓本來是一座“寶”礦、更是一座金山的廢舊家電回收產業,被人為地降級,淪落為起點低的低端行業。比如在南方,很多人將廢舊家電回收的從業人員比較貶義的稱呼“收買佬”。
產業化成本高 只見星星沒月亮
回收、分拆、再利用等配套設施成本昂貴、運輸成本高,無害化拆解成本和門檻高等眾多原因,只有少數巨頭型家電企業打造了自己的回收工廠,如海爾率先啟動CSM系統平臺,市場上有資質的專門的回收企業也不多,且發展緩慢。
廢舊家電回收的時候并沒有包裝,需要大量人力進行拆、裝、運,且需要一定面積的倉儲進行分門別類的存放。在國內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高的當下,養一批工人讓本是微利運營的企業吃不消。此外,高房價傳導下的倉儲租金及昂貴物流運輸成本,也是巨大的運營成本。這就不難理解,眾多具備拆解企業選擇從個體戶中收購廢舊家電。但這樣做,根本沒有能力保證貨源。
更高的成本,在于專業性人才成本之高、產業配套設施成本之、技術門檻之高。要形成產業化運作的大平臺,需要規模化的回收、集中式的拆解、分類式的存儲和有毒化學物品的處理,提高拆解效率和分選程度。
拆解、分選、處理廢舊家電,需要企業具備大型專業設備設施,而這些設備大多都造價不菲,尤其是進口設備。這種重資產的投入,不是誰都能承受的。而專業的技術性人才和技術水平,才能確保再生資源的產出率,確保對回收的廢舊家電吃干榨凈,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廢舊家電再生價值的“第二春”。目前的情況是,國內并無針對性的技工人才,對此行業的技術水平關注欠缺。
日本92%的廢舊小家電進行了再生利用和熱能回收,其余8%成為處理殘渣。而國內,小商販根本不收諸如電飯煲、豆漿機、料理機,甚至甚至電熱水器、抽油煙機根本沒有人要,更談不上家電回收機構對廢舊小家電的再生利用了。
投入回報周期長、資本沒有興趣
根據工信部最新的統計數字,截至2016年11月,中國手機用戶已達13.2億。智能手機每年的淘汰量也達到3-4億,但回收率不足2%。廢舊家電的回收利用中,企業是主體推動力量,但缺乏大資本、大企業的介入和推動,產業發展緩慢。
不管是有著國家政策支持強制回收報廢汽車,如“黃標車回收”等硬性指標的汽車行業;還是目前正在逐漸完善各項法律、制度、條例的家電行業,整體上,資本對于這種沒有噱頭概念、不能賺快錢的商業模式不感冒。
單純靠政府補貼、政策調控為企業保駕護航,是無法做大這門生意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如領先一步引進人才,提高自身競爭力;或與廠商合作,加快再生資源的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或挖掘產業鏈價值,提高零部件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生可造產業的水平;或應用創新型回收模式,如互聯網+眾包回收、兩化融合等。
家電回收這個大蛋糕,想吃不容易。但是,無序零散的市場的反面,就是機遇!對于目前正陷入“末路”的家電實體店老板們來說,不如適時進入這一領域,尋找商業突破口!